新闻资讯
大漠长风起 神舟破云归——写在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天外凯旋之际
新华社酒泉4月30日电 题:大漠长风起 神舟破云归——写在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天外凯旋之际
新华社记者李国利、黄一宸、刘艺
4月30日,祖国西北的巴丹吉林沙漠传出喜报——
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,为国出征太空半年的蔡旭哲、宋令东、王浩泽3名航天员安全顺利出舱,健康状态良好。
至此,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14次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。
183天,3名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了3次出舱活动和6次载荷进出舱任务,创造了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9小时时长的世界纪录;参与实施了88个空间科学与技术实(试)验项目,覆盖空间生命科学、微重力基础物理、空间材料科学、航天医学、航天新技术等领域,取得了阶段性成果。
三十余载勤作桨,飞天万里梦为帆。
中国航天人以长风破浪之姿,在建设航天强国、科技强国的征程上奋勇向前。
万众一心迎舟归
4月29日,位于巴丹吉林沙漠的东风着陆场大风呼啸,黄沙漫卷。
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,原计划在这天实施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任务,不得不因气象原因推迟一天。
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相关部门负责人。
“大风扬沙天气会影响到飞船的姿态控制、返回舱的落点精度等,甚至可能导致返回舱受主伞拖拽多次翻滚。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毛永军介绍。
祖国不会让为国出征的英雄冒任何“风”险。
从神一到神五再到神十九,从无人飞行到单人单天飞行再到多人长期驻留,保证航天员安全健康回到地球,始终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不变的课题。
连日来,东风着陆场所有参试系统及人员装备始终保持着良好状态,针对各类突发情况做了充足预案,只待一声令下,接航天员回家。
新的返回方案很快确定下来。
30日凌晨,完成了留轨物资清理转运等工作,蔡旭哲、宋令东、王浩泽3名航天员换上白色的舱内航天服,挥别神二十乘组。
4点钟,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顺利撤离中国空间站组合体,踏上回家之旅。
这些日子里,航天搜救队队员孙汝金和队友们总是顶着风沙、背着30多斤重的设备包行走在戈壁,为几十米高的定位系统塔点清洁除尘、检查线路、检测电压。
他们为的就是这一刻。
当钟形的返回舱流星掣电般穿过大气层,25岁的孙汝金熟练操作地基无源定位系统,第一时间“看到”了返回舱的信号轨迹,为落点预报提供精准数据。
“北京第三次落点预报已发出。”
“雄鹰明白!”“猛士明白!”
训练有素的空中、地面搜救力量闻令而动,一张空地立体式搜索“大网”迅即以预报坐标为中心收拢。
理论落点位于东风着陆场东区,地表情况较西区更复杂,软戈壁、梭梭林、盐碱地交错。
时间一分一秒过去,返回舱和地面的距离,已由最初的400公里缩短至1米。
几乎是一瞬间,反推点火,伞绳切断,舱体着陆。
空中团队抵达后,立即开展相关检测,确认舱外环境;现场通信操作手建立通信链路,将现场的话音图像传回北京;开舱手跳下直升机,迎着风朝返回舱飞奔。指挥车、搜索车、处置车、医监医救车等近百台地面搜救车辆陆续驶来,有序开展航天员医监医保、有效载荷回收等工作。
风刮过沙丘,一队骆驼跋涉其间。“我们组织了党员干部、退役军人等对着陆场外围进行警戒安保,同时协助搜索返回舱及散落物。”额济纳旗人武部部长何涛说。
落区周边,还有70余支这样的民兵搜救力量。
返回舱旁,五星红旗迎风猎猎。
“身体感觉良好!”神十九乘组向祖国和人民报平安。
“欢迎回家!”航天人、牧民群众、媒体记者……现场的声浪此起彼伏。
接英雄们回家,注定是场万众一心的团结协作。
奋楫星河携春回
弱水河畔的千年胡杨林已发新叶,老树虬枝见证着半年前那番惊天动地——
2024年10月30日凌晨,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。
彼时,“敦煌的女儿”樊锦诗在现场深情凝望神箭飞天。当那长长的尾焰划过天空,与莫高窟飞天壁画相伴一生的老人,轻声念叨着“成功了”“成功了”。
半年之后的4月24日傍晚,我国宣布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。
20艘神舟接力奋楫星河,飞越的是华夏儿女千年的企盼,飞出的是人类航天事业的新高度。
“出舱”,是人们提及神十九时的高频词——
第一次出舱活动用时9小时,打破了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的世界纪录。其间,航天员宋令东成为了我国首位空间出舱的“90后”航天员,他用行动兑现了“要将祖国荣耀写满太空”的铿锵誓言。
第二次出舱活动,神十九乘组密切协同,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、舱外设备设施巡检等任务。
3月21日开展的第三次出舱活动中,指令长蔡旭哲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新纪录。
这次空间出舱活动,是他个人的第5次,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第20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