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
唱响红旗渠精神的劳动赞歌

发布日期:2025-05-01 浏览次数:

  3月25日在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青年洞附近拍摄的红旗渠总干渠。
  新华社记者 郝 源摄

  2025年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,恰逢红旗渠迎来总干渠通水60周年。

  60多年前,河南林县10万名劳动者不畏艰险、斗志昂扬,靠双手和苦干在太行山悬崖峭壁间凿出一条“人工天河”,创造了劈山引漳、重塑山河的人间奇迹,铸就了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红旗渠精神。

  光阴流转,赞歌嘹亮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:“时代不同,使命任务发生变化,但艰苦奋斗、团结奋斗、不懈奋斗的精神永远不会变。”

  今天,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,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,以奋斗谱写时代新篇。

  劳动改变命运—

  “红旗渠就是纪念碑,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、不服输、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”

  当年的林县,现在的林州,位于太行山腹地。

  红旗渠纪念馆内,一个被取水绳磨出条条深沟的大井盖,诉说着林县人吃水的艰难。

  新中国成立之初,全县550个行政村中有307个村人畜吃水困难。为了生存,林县人不得不翻山越岭,远道取水。

  宁愿苦干,不愿苦熬。

  “劈开太行山,漳河穿山来。”县里发出引漳入林动员令,人们奔走相告,摩拳擦掌,决心书、请战书像雪片一样飞向指挥部。

  10年间,10万劳动者集结,削平1250座山头,开辟211个隧洞,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1500公里的生命之河。

  6位劳动者齐上阵,肌肉紧绷充满力量,手抬棍撬一块巨石……纪念馆一座雕塑呈现了当年修渠的火热劳动场景。

  “我是当时红旗渠工地上最小的建设者,只有13岁。”今年76岁的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说。

  太行山上的石头硬度极大,有的地方,钢钎竖在上面,几锤砸下去,只留下几个白点。在青年洞施工段,施工队几经周折,从洛阳借来一部风钻机,但只钻了0.3米,就坏掉了40多个钻头。一锤锤,一钎钎,一镐镐,林县人民劈山太行侧。

  顶酷暑、战严寒,住石崖、宿山洞,粮食不足时甚至挖野菜、捞水草、摘树叶……因为长期的饥饿劳累和营养缺乏,很多人患上了严重的浮肿病,但是他们没有退缩,仍然坚持在施工一线。

  纪念馆里,一面墙壁上端端正正镌刻着每一位修渠牺牲者的名字。81名牺牲者中,有民工,有干部。其中,年龄最大的60岁,最小的只有17岁。

  牺牲者名单中,张买江父亲赫然在列。“红旗渠开工不久,父亲被飞石击中头部。”张买江说,母亲把自己送上修渠工地,嘱托他完成父亲未竟的遗愿,把修渠进行到底。

  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教日月换新天。

  2022年10月28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,参观红旗渠纪念馆时指出,红旗渠就是纪念碑,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、不服输、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。

  不认命、不服输,方可改变命运。

  1965年4月5日,红旗渠总干渠正式通水,汩汩渠水抹平了林县人民心头的苦痛。

 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林县“十年九旱”的历史,解决了56.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,全县水浇地面积从不到1万亩扩大到60万亩。

  60年来,红旗渠已累计引水超过130亿立方米,灌溉农田4700余万亩次,促进粮食增产80亿斤。

  一甲子过去,红旗渠从未断流,不仅浇灌田地,更浇灌林州人一身的干劲与拼劲。

  林州人干什么事,都爱与修红旗渠比对一下,常说“红旗渠都修成了,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?”

  黄华镇庙荒村村支书郁林英一上任,就提出“要让庙荒人仰着脸出门”。靠着红旗渠,搞乡村旅游是一条出路,说干就干,启动整村改造。

  村子刚改造出模样,郁林英被查出癌症。“留个半拉子,死都不合眼,得把这事完篇。”郁林英又支棱了起来,干得更拼命。

  如今,庙荒村获评3A级旅游景区,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,去年客流量达到约20万人次。

  60年间渠水奔涌,冲开的是太行天险,跨越的是发展关山。

  • 我要学车